亞非新視界2.jpg

 

朝不保夕的生活:亞非視野的性別與全球化批評 

蔡華臻
陽明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如何面對新自由主義與全球化浪潮下朝不保夕的生活處境?在傳統與現代、全球與地方、和宗教與世俗力量爭鬥的縫隙裡求生存的亞非女性,面對的又是何種複雜的社會現實?而亞非影人就地取材所提供的批判視野,與我們相對熟知的、以白人與中產階級觀點為主流的歐美女性主義批評,又有何不同?

本屆女性影展「亞非新視界」單元的影片由性別與階級的交叉視角出發,探討與回應以上問題。南韓導演金守亭的《無臉的歲月》討論加速全球化景況下,女性勞工所面對的處境與難題。女主角瑞英從事朝不保夕的勞動工作,隨時可能因犯了小錯而遭雇主解雇。除了與身障的弟弟相依為命,她也要負擔母親的長期醫療與照護費用。在此同時,宗教與資本力量的結合,又讓她的處境更加艱難。

與冷調的《無臉的歲月》相較,印度導演若綺卡.歐貝羅伊的首部劇情片《孤島城市》則以黑色喜劇類型描繪孟買眾生相。影片分為三段:第一段揣想勤奮順服的中產白領勞工在全然接受企業法西斯式管理的奇異後果。第二段描述一男子在臥病以後,意外讓困守家庭的婦女們得到了自由;有趣的是在影片裡,電視這個經常被男性公眾知識分子毫不留情批判的大眾媒體,意外地在以女性為主的家務勞動場域扮演了促進女權意識覺醒的角色。第三段影片則以一個在印刷廠工作的女子毫無出路的人生為中心,開展對當代社會的批評。三個段落不約而同探討了科技如何介入當代印度人民的生活,以及它可能扮演的積極角色與負面影響。

除了性別與階級的交叉分析,多部影片也細緻地探討了宗教在當代亞非社會裡的角色。導演帕亞.賽西曾經跟著拍過《密西西比的馬薩拉》與《雨季的婚禮》的印度裔名導米拉.耐兒拍電影。兩年前,賽西在印度中部的海得拉巴市居住時,發現即使當地經濟快速起飛,貧窮的地方婦女竟然透過穆斯林教士的居中協調,將未成年的女兒們轉介給富商做「短期新娘」,在未違宗教律法的表象下換取經濟報酬。由於這現象非常普遍、但卻沒有正式統計,賽西於是拍攝了《一夜血婚 》,並將本片獻給那些在資本、父權與宗教力量交織壓迫下求生存的女孩們。

香港導演陳小娟也從另一角度討論宗教與性別議題。信仰到底是什麼?是男友的面子?是他在教會的地位?還是教友的團體支持?短片《兒女》毫不留情地探討教條化的宗教信仰,批判以宗教為名的僵固規範如何箝制女性的意志與身體自主權。

未曾受過任何正式的電影教育和製作訓練的衣索比亞導演和作家赫敏.海莉以自學的方式拍攝了好幾部電影,《愛到卡慘死》是她首次放眼國際電影市場的嘗試。她與製片以極有限的資金、共僅七人的拍攝團隊(全部沒有受過專業電影訓練)和非專業演員一起合作,拍了這部描繪底層現實、並試圖突破外界對衣索比亞刻板印象的電影。在街頭長大的孤兒泰迪在身為性工作者的母親亡故後,受到了亦師亦父的神父幫助,貸款買了一輛計程車,然而他試圖「回到正途」的努力,在某日遇見了以性工作為業的女主角之後,意外化為烏有。他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打破階級世襲的輪迴?本片榮獲2015年多倫多影展的觀眾票選獎、和瓦加杜古泛非電影電視雙年展的特別獎,並獲得法國克緹爾國際女性電影節等眾多影展提名。

除了階級、性別與宗教議題,女性如何在傳統父權社會秩序與後殖民當代的夾縫生存也是本單元的另一重點。《炙熱豔陽下》由導演里娜.雅達芙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雅達芙2012年在印度西北方沙漠的村落從事田野工作,並將所見所聞改編而成電影。影片以當地的盛行的「娃娃新娘」現象為中心,討論家庭暴力、傳統聚落生活的性別分工、性工作與姊妹情誼等議題,也批判了由男性組成的村落組織如何以男性利益為中心來規範和干涉村落女性的生命─在影片裡,村落的長老們甚至否決女人們購買一部公用電視的要求,原因是女性如果看了電視,便會遭外界思維污染而不再聽話。影片時而嚴肅,時而幽默,而主要女性角色在最末一同覺醒出走的情節,不僅與1991 年著名的美國經典女性主義商業片《末路狂花》呼應,所處理的議題相對而言,也複雜細緻得多。

孟加拉導演魯碧雅.何珊的《人生排練中》由一位中產階級穆斯林女性的視角出發,批判全球化下國際勞動分工和血汗勞動等問題。女主角若亞多年來飾演泰戈爾名劇《紅夾竹桃》裡的主角。她的幫傭莫那則是窮困的穆斯林女性,在離開原有工作後轉至孟買的熱那大廈裡擁擠的成衣工廠,以低廉的工資與為歐美的「平價時尚」品牌製做服飾。影片重現了在2013年發生、導致千餘名工人喪生的熱那大廈倒塌慘劇,藉此針砭時事、並試圖重寫泰戈爾劇作以創構傳統,對新自由主義與全球化開展南亞視野的批評。
 

▲  「亞非新視界」單元簡介

▲  相關講座資訊:【二三講座:女影大咖 Vs 後起之秀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7女性影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