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陷阱  

播映電影:《陷阱 Traps》

時間:2013年10月19日

地點:華山光點電影院 1廳

出席影人:于昌民老師 (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PTT電影版版主,以下簡稱于)

 

(影人介紹此部影片與導演)

于:

今天要和大家談一談《陷阱》這部作品,如果大家第一次看薇拉.齊蒂洛瓦的作品,或之前看過他的作品的話,會對她這部片子有點困惑。如果你沒看過她的作品的話,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她開頭要用豬的影像與兩位男主角的影像作交替,到後面的閹割,以及最後女主角發瘋,整部片中沒有看到很明確的女性主義者立場與對父權體制的批判,立場有些模糊。如果你看過她六零年代的作品,像是《偷嚐禁果》、《雛菊》,就會覺得這部作品不夠前衛,因為她在前幾部作品當中幾乎是沒有敘事的,不談任何故事,只有放很多段事件,用人物串連起來,因此談這部作品是比較困難的,很難找到適切的部位。先介紹這位導演,是六零年代捷克新浪潮當中最重要的新導演,可以說是引領當時現代風潮,她本身學藝術、哲學、建築,畢業後當過模特兒和影片後製的工作,她的生命經驗很自然出現在電影中,像是模特兒、廣告,以及從消費女性的廣告等議題作為電影主題,在這部《陷阱》中可以看到一些影子,像是其中那位從事廣告業的男主角,做一些物化女性的廣告方式為企業獲利,類似這樣把類似的經驗融合在影片中,用親身經驗來批判這個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這部片中可以看到相同的脈絡,像是一開始閹割的豬和後面兩位男主角的幾個段落和在一起,暗示他們會受到相同的命運。兩位男主角在路上碰巧看到正在求救的獸醫,有點像是他們隨機選取了她(準備進行性侵),再把她拖到森林強暴,最後他們遭受到報應,被獸醫閹割。剛剛提到這部電影立場模糊,其實在這部的表現上不是非常女性主義的,因為在這樣很強烈的影片當中,焦點並不完全放在女性主人翁身上,而是放在兩位男主角(環境部副部長和廣告人)被閹割後的爆笑生活,他們怎麼在沒有睪丸後活下去,其實看到兩個男主角在生活時,會有點同情,而不只是關注於他們是強暴者,非常殘忍,或覺得他們不值得同情,應該要死的感覺。導演也許是在布拉格之春後,轉變了她的立場,認為在這樣的父權體制壓迫中,女性和男性都有參與共謀,或可以說他們都是支持這個體制運作下去的一份子。她最近在政治上受到排擠,很久沒有拍片,在這二十幾年間轉而往劇場工作,在這部片當中也可以觀察到她所受到劇場表現方式的影響,以前的作品會用大量鏡頭和圖像拼貼,在紛亂圖像中拼出有趣、爆笑、詫異的馬賽克,但在這部片中,場景通常是一個景就帶過,沒有多餘的剪接,很明顯感受到這幾年工作對她處理影像手法上的影響。

IMG_1473  

(影人談此部片特色)

這部電影的特色在於融入身體的感知,有些很可怕或很爆笑的點在於,她強調割除肉體,呈現出痛楚的部分。一開始有非常多鏡頭是割掉小豬的睪丸,並詳細拍攝下這段過程,活生生、血淋淋的呈現在螢幕上,有種似乎也是我的血肉的感覺,引起觀眾對於切割動作的反感與不適。當這一幕融合到後面的情境中,你的情緒是受到一陣一陣的衝擊,不是很平穩的,有時候很噁心,有時候很好笑,不像是一般好萊塢劇情片的手法,他們營造的情緒是一層一層堆疊到高潮後再落下來,但這部片是一陣一陣的起伏,尤其在不同場景中的身體情境,這部分處理上滿特別的。另一方面,關於身體影像,九零年代到兩千年越來越多導演利用暴力和血腥的影像,來喚起我們身體對感知的記憶,藉以拍成很特別的影片,像是除了《陷阱》之外,凱賽琳布雷雅的作品多強調女性性器官和經血,同樣用身體感知、噁心的體液,來逼迫我們去直接面對社會強加在女性身體上的限制。也有些法國導演也善於利用身體衝擊與痛楚來刺激觀眾的思考。同時可以回頭看看,導演喜歡拍動物和人的類比,這樣的手法在六零年代之前很少見,但像是荷索就很喜歡拍雞,有些導演喜歡拍貓,你可以看到動物和人之間的類比,這是東歐電影特有的傳統,某程度上是繼承另一位大師布牛耳,是第一個把很強烈的動物影像和人類做對比,例如他在《黃金年代》中把蠍子和人做對比,人在某些時候的行為簡直就是動物。薇拉.齊蒂洛瓦把男人比喻為豬,但這部作品中很少影像實驗,沒有比六零年代拍的電影那麼有趣,好像只是一部沒什麼批判性的女性主義電影,但換個角度來說,因為時空背景不同,不能用同樣的方式去思考,也許在拍這幾部作品中,她的思考路徑的轉變,導致現在這樣呈現方式,這大概是我對這部片簡單的講解。

 

(觀眾針對影片內容做QA與分享)

 IMG_1491  

Q:看完這部後,覺得女主角在男人的性與權力之中,還是被定義為一個瘋子,他沒有發言權、是被拋棄的角色,影片中巴哈的太太也是被塑造為一個神經病,看完這部片並不會對這兩個男主角產生同情,反而覺得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女性主義的指控。想請問一部電影應該要怎麼樣才算是女性主義的作品?

 

A:女性主義電影是為某一個位置的女性找到她所在的位置,並為她發聲,呈現她的生活樣貌,因此被稱為女性主義電影。我認同您說Lenka(女主角)在這部片中被邊緣化,雖然在影片結束時瘋了,但也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女性很快樂的生活在這個體制當中,想要獻身服務這群男性,導演沒有特別想要攻訐男性或女性的問題,也許這個世界仍然是被男性掌控,但這樣的意涵是也暗示女性在某程度上也要為自己負起責任,這些現象不完全是由男人引起,導演在六零年代的作品認為女性有決定性的力量去拯救或毀滅世界,但布拉格之春後變成冷漠的觀察這個世界。但是,一部給予女性很多位置,或以女性為中央主體的電影就是女性主義的影片嗎?這樣說來,好萊塢也有很多,像是《穿著Prada的惡魔》,但那真的是女性主義作品嗎?關於這點,我認為必須要縝密分析、想過才知道這部片到底在為誰說話、保持什麼態度,這些都是需要被一概納入考量,而非直接分類這是否為女性主義作品。

 IMG_1510  

Q: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感覺,第一,我發現電影中想做愛的都是女生。第二,我不覺得女主角沒有力量,因為她在被強暴完後,還可以冷靜地立刻決定閹割兩位男主角,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吧,我也不覺得她是為男人服務的女性。第三,我看過導演的其他作品,但這部片呈現滿多政治家與媒體的荒謬,連被閹割這樣的事情都可以粉飾太平,雖然這個故事是很超現實的,裡面的黑色幽默跟當今政治與媒體現象很相像,身為一個女性觀眾,看完這部片後,覺得女性是有力量的,很佩服導演用一個不真實的故事呈現很真實的狀況。

 

A:看這部片的時候,我對於男性的角色滿好奇的,環境副部長和廣告人(兩位男主角的職位)好像越到後來形象越鮮明,另外,女主角的男友到後面,最可怕的地方竟然把女友被強暴的這件事情粉飾太平,反而當成談判上的籌碼,這是令我最震撼的,想請問的是,這部片中主要的男性角色所站什麼樣的位子,以及在過程中間的變化?

 IMG_1512  

Q:一開始我們對Lenka的未婚夫是沒什麼印象的,到後來他開始懷疑為什麼一直找不到未婚妻,直到後來他們發生爭吵,她的未婚夫知道了她被強暴後,卻用「我可以原諒」這樣的話對Lenka說,意思是難道是被強暴是Lenka的錯嗎?其實這是很真實的呈現出一般男人遇到自己女友或老婆被強暴時,會有什麼反應。另一方面,被強暴以及閹割變成政治上的籌碼,某程度上是導演為了環境部副部長兒加上去的一條故事線,因為影片也沒有特別強調環境部副部長特別愛樹,反而是讓觀眾知道他之後行為的動機。廣告人是讓我覺得整部片沒有批判力道的原因,因為廣告人一開始是抱持著戲謔的態度去看世界與其周圍的女性,之後唆使環境部副部長去強暴Lenka後,卻反而遭到被閹割,但後來他卻一直去求Lenka不要說出去,甚至在乾草堆當中扭打起來,觀眾可能會期待激烈的對峙或衝突,但都沒有發生在影片中,好像廣告人沒有一開始表現的那麼殘冷,被閹割後卻變成平常人了!環境部副部長也許在影片中一直都很焦慮,睪丸被割掉了這件事,因為陽具象徵某種權力地位,但他的地位後來並沒有因此受到太大影響,因為他用很多方式去掩蓋這個事實,依然可以保有他的權力,這大概是三個男性角色之間所扮演的關係。

arrow
arrow

    2017女性影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