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女影成年禮講座紀錄  
主題:狂歡吧!女影成年禮

內容:精選女影二十週年經典作品,與歷屆策展人一同回顧女影20年來 的成長血淚史

時間:2013年9月20日19:00

地點:國家電影資料館 電影教室 (台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74樓)

主持人:

王慰慈(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第四屆臺灣女性影像學會理事長,以下簡稱王)

與會人:

黃玉珊(首屆女性影展策展人、知名導演,以下簡稱黃)

陳儒修(第三屆女性影展策展人、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以下簡稱陳)

林杏鴻(第十一、十二屆女性影展策展人,以下簡稱林)

 

(主持人開場並介紹與會講者們)

王:

首先歡迎各位,也感謝大家能不畏颱風來參與今天的講座。我是今天的主持人,也是女性影像學會的副理事長王慰慈。希望大家能透過今天的講座,藉此認識女性影展這20年來的發展。我們這次主要放映的經典影片系列,大部份都是女影前10屆中的經典影片,而我們今天所邀請的就是當初的策展人。像是第一位黃玉珊,她是我們女影的創辦人,我們等等就請她和我們談談女影的歷史,以及當初選片的過程。然後接著的陳儒修,是女性影展第3屆的策展人,非常特別的,他也是女影史上唯一一位的男性策展人,我們等等也可以聽他分享一下他當初究竟是如何踏入女影的。最後一位林杏鴻是我們第11、12屆 的策展人,在她的策劃下,女性影展首次擴大舉辦,有了我們的雙城影展,不止在台北,也在高雄做同步放映。那我們就先從女影創辦人玉珊那邊開始談起。

 

(與談人分享歷屆選片秘辛和推薦影片)

黃:

大家在颱風天還能聚在這裡,不禁讓我想起女影第一屆的時候,人雖不多,但當時許多參與者都還是能夠一路一起並肩作戰到現在,實在是讓人非常感動。當初會想創辦女影,主要是因為我那時參加了法國女性影展,接觸到了很多和女性議題相關的影片,當時台灣這類的影片並不多,回國後我和一些好朋友討論,大家都覺得女性影展很可以做。於是在黑白屋工作室和婦女新知的合作下,就有了第一屆的女性影展。

而因為是第一屆,沒人辦過,所以我們主要是參考與女性議題相關的書籍,選擇一些國外具代表性的女性電影。例如經典系列中的《憤怒之地》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這部片講的是黑人女權運動,集結了美國三位黑人女權運動家,運鏡十足有力,而這些女性詩人、作家用他們擅長的創作方式,寫下她們的憤怒,更是極其動人。

另外要提到的就是鄭淑麗,她是全球知名的藝術家,常住在巴黎,她的《綜藝洗衣機》是她最早在女影放映的片子,之後陸續她也都有其它作品在女影放映。而《綜藝洗衣機》的靈感主要是來自她自己常去洗衣店的生活經驗。在非常長的等待中,若是旋轉中的洗衣機能有影像產生應該會很有趣。這本來是一件裝置藝術,真的可以投幣,然後就會有影像,那其中的影像內容主要是透過表演藝術和實驗性的方式來表達美國的種族議題,是一件既有諷刺意味又有趣的跨屆實驗短片。雖然目前在國際上,她比較被歸類為網路藝術家,但她的這些影像作品,現在來看仍是有非常高的原創性。

其它一些好朋友,像曾文珍、陳若菲…也都持續有新的作品。網路上有我們歷屆資料的回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十幾年下來,每一年都能看到一些新面孔,也很開心看到老朋友有不同的轉變,更感謝觀眾持續的支持,有觀眾也才有今日第二十屆的女性影展。

王:

我也來推薦一下《憤怒之地》絕對是一部一定要看的片。因為女影曾經淹水過,很多拷貝都沒了,那這部就是我自己一直想看但又沒辦法看到片子,這次能夠再次放映真的是很珍貴的機會,而我自己也很期待。其中有一句最讓我感動的話,我在這邊分享給大家“歷史是由男人書寫的就如同黑人的歷史是由白人所寫的,甚至該說是由白人官方所寫的一樣。”在60、70年代黑人被極大地打壓的時候,能夠集結黑人力量的地方就是教會,他們透過歌聲,唱出他們的憤怒。其中也帶出他們的詩或書籍的創作,甚至也談到“黑人也可以創作?”的自我懷疑。總之這部片是非常值得推薦的經典,希望大家不要錯過。

陳:

我回國後,開始參與到女影的活動,《女兒的儀式》是第二屆的參展影片,它讓人重新去思考母女關係。那時社會上婦女運動開始蓬勃發展,許多女性主義的論述也被引入國內。那時甚至會覺得既然有女性影展,是否也該要來辦個男性影展?因為男性在這樣的態勢下,是否也轉而成了弱勢?(笑)其實女性影展真的是很特殊,尤其是在沒有完整體制下仍可以維持20年這件事。其實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何會接下第3屆策展人的工作,但接了之後也沒有人阻止,所以也就這樣了(笑)…我們那時最大的贊助是帝門基金會,那因為一切基本上還算草創期,我那時選片是直接飛到舊金山去邊看邊選片。我那屆的主題是女性的身體情慾,剛好那時剛解嚴,社會上尋求突破的力量還蠻強烈的,也還好那時候的電撿也還不嚴。我還記得我們那時候的場地是在帝門基金會的一個地下室,也沒有甚麼宣傳,但卻場場爆滿。那時後破報剛出,我們有跟他們合作,大家就很努力的寫了幾篇文章。現在來看,真的是印證了只要是做對的事情就會留下來。

延續剛剛講過的鄭淑麗,她的另外4部影片,非常大膽突破,用了魚、保齡球、指和吻來表現情慾,即使到今日來看仍是非常精彩。其實女影的選片一直都很有前瞻性,例如《一個乖女兒的抱怨》談到阿茲海默症的議題,就和最近《被遺忘的時光》遙相呼應。而《陷阱》這部片談的是女性的復仇,以暴治暴,這個導演一直都很前衛,雖然我個人並不愛,現在看起來有些粗糙,但若把它放回去那個年代來看,仍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一個很推薦的是華達的《一個唱,一個不唱》算是對60-70年代女權運動的回顧。

女性影展一路下來不少創作者跟隨,像是第二屆有參展的《愛麗斯》的導演王逸白,我們在今年的台北電影節又看到了她的新作。女性影展一直是對女性創作者的創造力的肯定,雖然陸續可以看見它的轉變和發展,但相較於金馬或台北電影節的風風雨雨,女影總是被肯定居多。

王:

《女兒的儀式》算是一部偽紀錄片,我記得我那時後看真的是大開眼界。而《一個乖女兒的抱怨》算是討論失智症議題的先端,兩部片都很值得推薦。

而女性身體的探討也很值得大家討論。

林:

很高興今天來到這邊和大家一起,我記得以前在還沒有那麼多影展的時候,為了要看當時唯一的金馬影展,大家在長春戲院排隊買票,一天看5、6部電影,像瘋了一樣。我想那時候就是很單純的想把握每一次可以看電影的機會。當時還沒有甚麼觀看女性影片的管道,所以當有了女性影展之後,真的是有很大的影響。

在13屆以前,女性影展都還算是比較陽春克難的播放環境,但我一直有一個很深刻的印象,是女影唯一一次只開放給女性觀眾的放映,其中有女性射精(高潮)的畫面,當時作為一個女人不禁也開始重新思考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在想為何這樣的片要分男女,只開放給單一性別?後來仔細想想,在現實的情況下,女性在只有女性的環境下確實更敢分享自己的經歷。我記得那時後有很多人看完影片後,開始分享自己的經驗,有人分享說她看完才知道原來她以前以為是尿尿或是是一種罪過的事,只不過是正常身體反應,不同年齡層的人在那裡分享各自的性經驗。還有另一部是講一個小女孩被性侵,長大後鼓起勇氣去問當初的加害者為何要這樣對她的影片,很多人也因為看了這部片而鼓起勇氣說出自己的經歷。我覺得這也是女性影展最神奇的地方,讓大家有機會分享。

雖然女影的策展人很多,但只要問有沒有人要接,大家通常也不多說甚麼就接下來了。從一開始播的是錄影帶,片型集中於實驗或紀錄片,到2000年後做的一些改變,雖然沒有組織,仍然一路學習地走了過來。到我這屆的主題是女性與政治,我要特別推薦的是《A片女性主義者》。婦女新知因理念不同而分裂,到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的成立,性工作者的權益就成了台灣很重要的議題。《A片女性主義者》講的就是一群在本來在男性主導的色情工業中被剝削的A片女星,如何決定要來拍屬於女性的A片。在這部片我們看到了女性在色情工業中,仍可實現女性主義,以及女性對自己的身體情慾的掌握。裡面有句話特別令人印象深刻“如果女性不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情慾形象,那就只能讓男性創造。”台灣對於性工作的議題,不同派別有不同的看法,而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也持續在努力進行對話,總之這是目前非常值得討論的議題。

再來談談《印度之歌》莒哈絲大家應該不陌生,傳奇女作家,這是她唯一一部以劇本呈現的創作。我剛看這部片的時候,心裡想這影像怎麼會這麼緩慢,人幾乎是不動的,習慣了以後,我才發現這部片其實是一種聲音的實驗,我們常說影音影音,是影加音,但我們常只注意到影像,而忽略了聲音。而這部片很特別的是以非在場者的對話來呈現,凸顯出了聲音。本來這部片更早就要拍了,但因為找不到適合的可以說對話的人而沒拍,直到最後莒哈斯才決定要由自己來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美學去拍不同的電影,而影片中不同的人看到的事物面向也不同,於是影片就的在真假虛實間進行重組,是一部非常精彩而有趣的影片。

王:

真的很推薦《A片女性主義者》這部片很有意思,一群以前被剝削的性工作者,如何決定並拍出屬於女性自己的想拍的A片。看完你會知道,即使是在色情工業中的女性,也是很有想法的,只要你能給她們機會。我有帶過一群學生他們在這片子放映之後,也跟我說要拍一部給女生看的A片,我聽了差點沒從椅子上跌下來,但他們之後的發展做的很好。其實這也是女影很重要的一個目的,透過影片的推廣達到一個教育的目的,從一開始小規模的放映到後來開始下鄉巡迴,最遠到過澎湖、金門,甚至蘭嶼,有些地方即使他跟我們說他們沒有金費,但他們很想辦,我們甚至會想辦法幫他們籌備金費。再到女影資料庫的成立,女影持續地希望在社會上有所影響。

 

 

(觀眾針對講座內容做QA)

Q:

女性影展經歷了二十年,這二十年也有不少社會議題發生,如彭婉如命案…等,可以請你們談談每年的選片是只專注在女性議題上,還是和每年的台灣社會議題會有連結呢?

簡偉斯(2013女性影像學會理事長):

剛剛提到了彭婉如命案,其實我和她曾合作過一部片子《回首來時路》,談的是多位台灣女性參政者的故事。台灣的婦女運動一直和民主運動是息息相關的,台灣一直要到解嚴才能夠自由成立社團,所以很多的婦女團體在那個時候便紛紛成立。這部片很可惜的還沒拍完就發生了事故,對我打擊很大。那是96年的事,97年我完成影片,但不能參加女性影展,因為這部片是由政黨出錢的,當時協會不希望被當成好像是政黨宣傳的工具,所以當時就沒參加,但之後有在學校放映。

王:

後來到2000年的時候,偉斯的《回首來時路》有在紐約台灣女性影展觀摩放映。然後像陳麗貴導演的《牽手何時出頭天》就從鄧如雯殺夫案引伸到女權和家暴議題。1995年女影停辦一年,黑白屋工作室和民進黨婦女發展部舉辦了查某電影---本土女性電影展,由游惠貞策展,加入了由男性導演拍攝的女性劇情片,例如《看海的日子》《再見阿郎》《女人的復仇》…等,回顧早期女性未投入劇情片拍攝前的狀況。而之後因為政黨而限制選片這件事也被打破了,例如牽阮的手、牽手何時出頭天…等。

Q:

女影從一開始好像秘密結社,到現在各大影展林立百花齊放,以及新傳媒的發展,你們認為這對女性影展的發展究竟是新的契機還是反而造成了瓶頸?

王:

其實歷年來女性影展是可以賺錢的,每年都會有一定的盈餘,可以讓下一屆來使用,但近四年來,這件事變得很難,我們只求能勉強打平,然後盡量吸引更多的人來看,尤其像今年因為是20屆,我們的片量從60部提高到90部,金費卻少了100萬,為此我們也舉辦了募款餐會。

Q:

我常常會邀請我的朋友來看女性影展,但結果通常會有兩種,一是女生會覺得那是小眾藝術實驗電影,二是男性會說那是因為你是女生才會看了那麼有感覺。請問如果請你們用30秒宣傳,你們會怎麼說。

A1(其它觀眾代為回答):

我的話就是直接帶他們來,然後幫他們買票,讓他們直接去接觸去看。

A2(其它觀眾代為回答):

我是直接帶老公來,還可以兼當司機(笑)。我1994年的時候,看了簡偉斯的《等待月事的女人》,老實講那時候,我真的不懂為什麼這樣的題材可以成為一部影片,不好意思,說得直接了些,因為它講的是女性私密的事,一個女人因為月經遲遲不來而產生的焦慮,但以我當時的年紀,我是真的不懂,對我來說那個不來,我高興都來不及了,實在不能理解為什麼有人會因此焦慮。有參加過跨校連結的人應該都能理解,對那時候的我們來說社會議題應該是很廣很大的,這種私密的小事似乎構不成是一個問題。但我是甚麼時候開始意識到這是個問題的呢?是我開始跑婦產科之後,一直到這個時候我才知道原來女性對於自己身體的知識和認識會是一個問題。我很謝謝女影,以上算是我的一些感想和回饋。

 

arrow
arrow

    2017女性影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