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力以赴》+《我們在這裡》映後座談回顧


片名:《拳力以赴Freedom Fighter》我們在這裡We Are Here

場次:台北華山 1 廳 10/16(日)12:30 ★

主持人:柳巧蓁│臺灣國際女性影展總監

與談人:王蘋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

 

本映後座談由比利時女影策展人瑪莉.維爾梅倫開場,分享當年歐洲女同志團體與個人,一同響應參與1995年在北京召開的聯合國世界婦女大會的盛況,並由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王蘋擔任映後導讀講師。


王蘋:

《拳力以赴》除了女性做為自由搏擊手的性別展演的呈現、她在家中被家暴的片段描寫之外,王蘋特別有感的是片中主角在反霸凌議題上的着墨,片中主角以自由搏擊手回到中學教育現場,對孩子們示範了一個受攻擊與反擊,女生可以以無懼的態度不受限於身型的「嚇退」男生的身體威嚇。王蘋認為是台灣教育現場很少有的一個想像,片中也呈現女主角由搏擊找到了安置自己身體攻擊性,成為她可以展示自我,而不需要以壓制做為馴訓身體的代價,這也是台灣的教育現場很少見的。

片中另一個面向是女主角身為警察,這個一般是男性場域的工作部份,談及女性如何一般性的被排除在這些工作場域之外,其實不一定是工作機會上的排除,也可能是瀰漫於自小教育邏輯的排除,例如中學體育或體適能的要求,女孩跑八百,男孩跑一千六,許多的不訓練與心理暗示,也造成了排除的效果。

《我們在這裡》描寫世婦會在北京以一個大的觀點,看性別議題於北京政治現狀中的突圍或角力。片中也提到重要的女同志刊物Les + 。一個重要的,隱約貫穿全片的觀點是在中國性別運動領域,女權運動與女同志運動的競合或衝突,所引發的對話。片中會聽見女同志運動者指出女權運動者從不主動提起女同志議題,也會看見女權運動者認為,女同志主體不夠積極「出現」她們自己。片子中可以看見很多不同性別議題的「行動者」很高比例其實都是是女同志,但她們的性身分,在行動與論述中往往有時是隱蔽的。

觀眾李丹:

片中所呈現中國現在性別運動者的世代差異,比如第一代運動者,可能出生於文革期間或之前,他們多半比較了解體制也了解公民社會,所以推動比較多修法類型的工作,與政府的溝通或交涉立場採取比較合作的,替政府解決問題的姿態,第二代運動者多是文革後NGO,比較多對抗跟挑戰,比較草根或邊緣,戰鬥型式強,但政治空間也因此較小。現在比較多合流,也有小的紛爭,但整體而言還是較多對話合作的。

稍早的反家暴法,五姐妹被抓等衝突事件,成為國際大新聞,後來意外成為習近平需要對女權議題表態發言的立基。一般而言,中國政府對這些諸如性別或環保等民間議題的壓制,也來自國際形勢的壓力,比方說一方面需要這些議題的國際開明形象,另方面又擔心境外勢力支持的議題團體可以顛覆政府等。

觀眾:

我是體育女老師,回應體適能的問題。學校實施性別差異的體適能教育是為了常模實施的方便,我曾試著在課堂讓男生女生適用同樣的體能要求,實踐結果有些女生跑一千六很有成就感,具體的培力了一些女生對自己的身體感覺。

 

▲ 「酷兒廣角鏡」單元導讀:https://goo.gl/zAJgAV

▲ 「性/倖存年代」單元導讀: https://goo.gl/oB2Ks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7女性影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