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競賽短片集1》映後QA記錄


片名:台灣競賽短片集1-《記憶迴廊》《親旅行》《餘生》《漂過海的牽絆》

日期: 台中日日新2A 10/21(五)11:30 ★

主持人:柳巧蓁

與談人:

西大墩婦女福利服務中心  施郁榛主任

《餘生》主角 陳美慧護理長

《親旅行》編劇

 

映後分享

施郁榛:

餘生這部片的主角今天也有在現場跟我們一起做分享,我看這部片時眼淚一直掉,看到阿長(護理長)時很感動,沒想到今天可以看到妳。

 

《餘生》陳美慧護理長:

每次放映我每次都掉眼淚,感謝製作單位,這次發言是臨時加進來的。我要藉這個機會感謝我的病人跟家屬,製作前導演跟我溝通很久,我不知道病人是否願意示現這麼苦的病象跟身體在大家面前,溝通時病人是親自簽名同意拍攝。我知道每次拍攝時會有導演的想法,希望我們可以怎麼表現,但我們的生命是不會重來的,不希望有任何修飾,我也很尊重我的病人和家屬,所以很感謝導演真實的呈現,沒有任何修飾和演出。感謝我的家人護持我,我才能在護理工作三十年,他們今天從花蓮趕來,有我的媽媽、先生、小孩。也謝謝我的護理團隊,我們在生命的前面就是用感恩學習的心在工作。

 

施郁榛:

我們在第一線跟個案作服務時,都希望能真實呈現個案狀況,卻也怕這樣的呈現會給個案帶來傷害,都是很保護他們的,卻也希望能把安寧療護的理念讓大家知道。我上次去醫院看同事的爸爸,我帶著修女去幫他做祝福,去時才知道他已經進到安寧療護的部分,感動的是看到他的兒女們都來到病房,跟爸爸做最後一次道別與致歉。生命會無法預期的來到終點,但很棒的是他們都有做很好的告別,不管對病人或家屬來說都是這樣。

這四部片每部都很大的、不同的震撼。大家看到的點可能也不太一樣。

《記憶迴廊》主角是失智的狀況,應該是在失智初期,在現實跟回憶當中有一些空間、時間的錯亂。我們基金會有日間老人照服中心,黃昏時都要處理長輩要回家的事情,處理空間錯亂的議題,也就是黃昏症候群。之前看得比較多是家屬照護上的壓力跟心態,這部片是以失智症主角在那樣的狀況下面對的失落,也帶出些跟女兒的關係未處理完的議題。

《親旅行》感覺比較輕鬆一點,這麼年輕的導演可以執出中年女性的心態真的很不容易,我們常覺得母女關係就是既親密又衝突,非常微妙,也帶入未婚懷孕的議題。這部片中的媽媽是傳統觀念的女性,但已經有些女性的覺醒,傳統中有堅強,覺得要靠自己,養先生有什麼關係。但女兒在看媽媽的過程中有不能接受的部分,不想像媽媽一樣,但她還是跟媽媽很像,她對婚姻的抉擇有恐懼不安。她要的世界是比媽媽更寬廣的、更能做自己的寬廣世界,兩人都是很自立的女性,但面對婚姻的態度是很不同的。

《漂過海的牽絆》是新住民的故事,在台灣,新住民的孩子現在已經都上大學了,很多有好的表現,但議題還是需要被關切,他們在這裡生活,已經面對道長照議題。新住民的資源很薄弱,我們有親屬的資源,他沒有任何資源可以面對一切,最後一幕花很長時間聚焦主角一個人看電視、吃晚餐、窩在沙發上睡著,觀眾看到他的孤單憔悴與盡力,她守著一份責任,為了這份責任和孩子牽掛下去,也道盡很多女人的辛酸。

 

主持人柳巧蓁:

談到家庭,無論台灣人還是新住民,面對的問題都是一樣,母女關係或是長期照護。

 

《親旅行》編劇:

大家好,我是《親旅行》的編劇。非常榮幸能看到《餘生》這部片跟陳護理長。非常敬佩與感動,謝謝妳。

《親旅行》的導演是我(北藝大)的同學,她很年輕,但是編劇我年紀很大。劇本跟我原先寫的不同,未婚懷孕是導演後來加進去的,所以掛了兩個編劇的名字。跟施主任剛剛說的一樣,女兒確實不想成為媽媽,但她真的跟媽媽很像。以前的電影是從男性觀點開始,慢慢的,女性故事在現在被重視、被看到,我的生命裡是女性在支撐的,我覺得每個女人在生命當中都可以開出屬於自己的燦爛花朵,謝謝女性影展。也許大家都在電影裡面看到自己或媽媽的影子。

 

QA時間


Q1:

很高興今天能看四部片,從《記憶迴廊》的失智症開始我就陷入電影裡了,他把失智的感覺呈現得很完整,我覺得心裡有被洗滌。看《親旅行》時,我發現女生到中年看電影,角度變多了,以前會站在女兒的角度,會對媽媽投以鄙視的角度,覺得女人為什麼要活那麼苦,但現在我發現自己跟媽媽很像,必須為家人付出,不到這個年紀無法領會編劇的想法。《餘生》這部片,我從年輕時對安寧病房就很有興趣,媽媽之前是肝癌,哪邊有相關演講我都會去聽,十幾年前安寧病房沒有那麼普遍,但我覺得安寧是非常好的方式,很多家屬以為自己會站在病人的角度,但其實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把家人送到安寧病房,到底是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孝,還是為了病人的舒適在著想。我覺得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這最後一段路,在他人人生的最後一段,你幫助他,那就是他人生最美的時候。我之前在病房聽到醫護人員的加油打氣,都會覺得很感動。

第四部是《漂過海的牽絆》,真的很寫實,就是人生,最後他要怎麼辦呢?最後結局怎麼走都不能太苛責她,那都是她的人生,別人不能用旁觀者的角度去決斷。

 

Q2:

關於《親旅行》我想問編劇,關於女性跟家庭有很多面向,為何想著墨在母女關係?

 

《親旅行》編劇:

啟發就是我的劇本第一句話:「女兒跟媽媽見面之後,發誓再也不要跟她一起出門了」我覺得母女議題一直都是我的課題,我跟我媽媽從小就很分離,但是我非常愛她,但是我們沒有辦法相處,沒有一刻不吵架。我現在還在讀北藝大編劇研究所,因為老師要我們寫心靈週記,我每天都在罵我媽媽,老師廖桑就說「媽媽很堅強,妳為什要這樣子?」我就大哭,他說妳要原諒妳自己。我現在比較懂得包容媽媽的選擇,也接受我跟她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我想,我會一直書寫關於母親的主題,是我作為創作者永恆的命題,生命裡的結,當你看到跟面對,才能夠PASS,不然就會一直停在那邊。我的畢業劇本會用更長的篇幅來寫我媽媽。《親旅行》這故事是真的,是我跟我媽的一次旅行,我就把它寫出來了。

 

施郁榛主任:

我們常問故事怎麼來的,最苦難的時刻就會激發出最美的東西,我在很多生命都看到這一點,這也激勵我在社會工作這條路上,關係的衝突與煎熬都會開出美麗的花,謝謝大家。

 

▲  對相似主題片單有興趣嗎?看更多台灣競賽獎單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7女性影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