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到卡慘死Price of Love》映後座談回顧


片名:《愛到卡慘死Price of Love》

場次:台北華山 2 廳 10/20(四)20:50 ☆

主持人:吳凡│女性影像學會理事

與談人:郭敏容│台北電影節策展人

 

映後分享

郭敏容:

先前我在台北電影節選片時就看過《愛到卡慘死》,當時就受到吸引,包括通俗劇的部分、音樂運用。例如第一個鏡頭是從計程車上面看衣索匹亞的城市街景,看到興建中的大樓、紀念碑、砲台等等,用計程車這樣庶民的交通工具介紹衣索匹亞的城市,很吸引我的注意。

這部片很有趣的元素是具備很強的寫實性,有通俗劇的樣子,也沒有特別的場景設計,可是因為攝影時強烈的人工光、一些演出的拙劣感,還有肥皂劇的劇情,讓人又意識到這是演出,觀賞時會出戲去思考這部片。這部片的預算只有一萬美金,工作人員跟演員都是非職業的,導演1985年出生,很年輕,以前拍過幾部電影,都是發行DVD,這是第一次上院線長片。

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在計程車上跟著音樂在唱歌,起初以為是廣播的音樂,後來才會發現是畫外音,就變得有點像歌舞劇,女主角藉著音樂在訴苦,而男主角從後照鏡看著她的時候,好像就變得比較了解她的處境。這樣小小的一些元素讓我覺得,雖然這部片的女性意識或許和所謂女性影展中期待的進步女性觀點是不一樣的,但導演可能在過程中也有慢慢思考。

 

吳凡:

衣索匹亞電影年產量100部,但幾乎都不會上院線,他們是用手工業的方式,用很低的成本製作,劇本沒有很精細,也沒有很好的技術,最後可能就跟這導演之前一樣,用DVD的方式發行。在這個國家,電影產業或是性別意識可能都還在發展中的階段。我們之前對衣索匹亞可能有很多刻板印象,但我們在這部片裡面看到衣索匹亞的社會,其實可能有受到部份西方文化的影響。

 

郭敏容:

這幾年的影展中我看過四部衣索匹亞的影片,其中一部是在2014年柏林影展和日舞影展有獲得觀眾票選獎的,叫做Difret。這部片很出名的原因是,監製是安潔莉娜裘莉,內容關於一個女性人權律師幫一個14歲女孩打官司,因為在衣索匹亞村莊中,有綁架女孩賣作新娘的陋習,而這個女孩殺了綁架者。這個人權律師在幫她打官司過程中,受到很多威脅。這個故事可能訊息就比較明確,那時我也有思考要不要選這部影片,因為故事很好、也很緊湊,讓你熱血沸騰的東西都在裏頭。但我覺得那不太像衣索匹亞片,當它有了安潔莉娜裘莉當監製的光環,它有西方的敘事感,跟好萊塢體系的片很像。所以最後沒有選這部片,也是我一個很奇怪的決定。我覺得其實《愛到卡慘死》有自己的價值,是本地的女導演講本地的故事,至少我從外界來觀察,這部片可能才比較是他們目前的社會狀況。

不過這部片製片跟編劇也是英國人,製片影響可能還好,不過我想編劇可能是讓故事比較順暢的原因。但我覺得讓我比較失望的是結局,其實中間劇情在談「選擇」的部分很不錯,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的一句話:「在那麼短暫的瞬間,我覺得我是有價值而重要的。」當所有人覺得當妓女是很不榮耀的時候,我會覺得這句話是不是故事想要翻轉跟呈現的可能性。

 

吳凡:片中有些比較俗套的梗,會不會是在學習好萊塢的模式?還有其他女性角色相對女主角來說,個性就比較扁平。

 

郭敏容:這部片有沒有學習好萊塢?我覺得可能有,但學習的功力沒有這麼強,所以當中有些粗糙性可以讓人看到可能性。

 

簡偉斯(女性影像學會理事):

剛才有說到這部片比較沒有「政治正確」的女性意識,其實這不是女性影展要追求的,我們是想要呈現世界各國女性的生活經驗。 女性影展並不是指說每部片子都要很前衛,事實上也沒有所謂真正的「政治正確」的定論。

我覺得這部片刻意談到女性在這種貧窮國家人口販運的狀況。但像這種妓女的角色,在衣索匹亞、在台灣社會、在西方世界都是不太一樣的。這部片多少有點透過男主角的媽媽跟女主角,反映貧窮國家的處境。後面男主角的媽媽留給他那封信的情節,讓我滿驚訝的。雖然說賣淫好像是為了賺錢,但的確這些女性很多犧牲是為了家庭,可能是跟我們國家或其他國家不太一樣的妓女文化。

 

吳凡:其實導演有說過,拍這部片就是為了講娼妓的問題,她身邊很多的朋友都是做這個行業,因此希望呈現她們的處境而拍了這部影片。

 

郭敏容:我可以瞭解簡偉斯理事說的,對於處境的呈現,並不是說一定強調什麼是政治正確。我覺得這部片滿難得的是女性導演這件事,我們會在這裡看到一些可能性跟不同的想法,我會很努力想讓大家看到女導演在講故事的時候,可能會帶來的進步意識。

 

QA時間

 

Q:

這部片對我來說滿新奇的,畢竟我們沒有那麼多機會去那個地方。影片裡面的女性,除了妓女或被販賣者,好像沒有其他樣子,我覺得是比較可惜的,對女性的想像比較少。

我想問一下郭敏容為什麼對結局失望,我個人還滿喜歡的,本來預測說,這樣飛車追逐,那女主角好像就要上車離開了,但最後男主角把他撞死的結局有點黑色幽默感。

另一個問題是,當我們在看台灣的戲劇時,會看得出一些尷尬的表現。但看國外的片子時,可能因為文化不同,比較沒有辦法敏感地發現不自然。像這部片有些我覺得不自然的地方,我想問是他們的表現本來就是那個樣子,還是因為表演沒有那麼純熟?

 

郭敏容:

我在看這部片的時候,會把它當成有點人工的東西,反而會有另一種趣味。例如皮條客到村子選新的女孩的時候,那場戲導得有點粗糙,女孩們突然全部圍上去有點好笑,但我把它看成是有點歌舞片的感覺。還有主角經過一個夜店的時候,有人幫他們唱歌,我發現男主角的朋友在講話時是有點節奏的,所以把它當成歌舞片來看,這部片的節奏跟音樂性是不錯的,會有另外的趣味。

至於結局的部份,我覺得有點草率,並不是說一定要歡喜大結局。可能導演在其他地方花了時間思考劇本,因此前面的情感鋪陳是還不錯的,但比較失望的是在結局太快結束,感覺沒有思考得那麼清楚。

 

吳凡:今天映後座談到這邊結束,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再去多查衣索匹亞電影的資料,謝謝大家。

 

▲  對相似主題片單有興趣嗎?看更多「亞非新視界」單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7女性影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