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跑暖身放映室 1】

《露露與我》The LuLu Sessions ──淺談臨終陪伴與長照
 

今年選片中,許多都描繪面對死亡的心境轉折,如何說再見是每個人必經的課題。在影展之前,我們精選女影經典《露露與我》,並請到長期關注長照議題的呂欣潔來做映後分享,探討同志親密關係中的生死議題。

▲ 時 間:9月23日(五)19:30
▲ 地 點:有心咖啡 A Thoughtful Place|台北市松山區光復北路103巷38號
▲ 與談人:呂欣潔|性別與政治工作者、有心咖啡共同創辦人

▲ 放映電影:《露露與我》The LuLu Sessions
黃日敏S. Casper WONG
USA|2011|紀錄片Doc.|Color|86min
多倫多同志影展觀眾票選獎|芝加哥同志影展最佳紀錄片

IMG_7615.JPG

 

▲ 映後分享:

嗨大家,我是呂欣潔,很開心今天能和大家談這部電影,有20分鐘讓我和大家說一下我自己對這部片的感覺,其實長照跟性別息息相關,除了今天這部片的主角是同志,大家可以從生活經驗想像,提供長照服務的絕大多數是女性,這是各式各樣社會結構的因素。


這邊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有沒有想過要怎麼離開這個世界?死亡或疾病如果沒有切身的經歷,在台灣的文化脈絡下是很少被允許討論的,甚至去思考要怎麼做準備。像我照顧了先天性心臟病的妹妹,二十年又六個月,她在三年前過世,我們家二十年來都在為她的離開做心理上的預備,但她真的過世的那天,一切還是像是浮在空中,很不真實。以前,我覺得告別式、葬禮、習俗很無聊、繁瑣,尤其身為一個同志,在我外婆過世的時候,家中女性是無法捧骨灰罈,骨灰依照習俗都是男性去處理。而在我妹妹過世後,我發現那是一套讓活著的人去試著放下、面對長久以來情感的寄託已不復在的過程,透過這些準備:清洗大體、整理身後遺物……來抒發在世人的情感,用緩慢的過程讓整件事有個結束。
 

看這部片的時候,我想到的是,一個同志在面臨生死議題,我們常常看不見她原生家庭的角色,我之前有個很深的經歷,我前女友非常要好的朋友,一個就讀警專的踢,27歲的時候發現患有癌症,她與原生家庭相處得不好,父母離婚,小孩從父姓又再娶,媽媽想照顧她但礙於身分和本身經濟狀況不好,不知如何協助她,爸爸也因為她的同志身分不知道如何與她相處。她的女朋友在陪伴的過程中,因為家人不知道,導致陪病的角色很奇怪,而醫療環境也時常需要家屬這個角色,這樣的多重糾葛使得她無法和她的原生家庭好好和解。後來她就在親戚家輪流住一個月,即便朋友願意提供她住宿的照顧環境,但普世大眾還是有外人、內人劃分的價值觀,對家庭的想像框架很強烈,認為一定要回到原生家庭安寧。電影裡有一段台詞讓我印象深刻,女主角說她想「回家」,她女朋友問說「是想回有爸媽的家嗎?」女主角沉默不語,這對於同志來說是個很糾葛的問題。


再來就是「生命派對」,我在台灣看不太到這個現象,我有時在思考,葬禮是在世的人決定的事,死後的人根本無從抉擇自己最後離世的方式,用什麼樣的姿態跟樣貌與家人告別,決定權應該是操之在己,像是我剛剛提到的那個朋友,她其實有交代要穿警察制服下葬,最後,家人卻決定要她穿鳳仙裝,後來也是身邊朋友一起努力說服長輩們,前一天才終於改成穿制服。然而因為是未嫁的女人,沒有牌位,只能被放在類似姑娘廟的地方,上面也沒有名字。所以我自己覺得告別派對是很有趣的。透過這部影片去思考台灣各種的臨終照護,紀錄片的女主角雖然沒有家人陪在身邊,但看起來是受到不錯的資源照顧,但在台灣我們還是需要很多的努力才能建構出這樣臨終照護的環境,這是需要大家一起來關注的議題。


這部是2012的片子,這位導演一直在露露過世的七年到十年後,才能再次拿出片子去剪接、面對這件事。那這次影展有些片子也是類似的議題,像是《餘生》就是在講安寧病房內護理人員的心路歷程,以把人醫治好為使命的護理人員,必須看著每天有那麼多的生離死別在上演,這對於他們而言是很掙扎的事。再來像是《媽媽的大兒子》一部講唐氏症病患與媽媽相處的墨西哥紀錄片,導演要近距離拍攝這樣的家庭故事是很有挑戰的。還有一部片是《練習說再見》,一位女演員飾演癌症病人,最後發現自己真的得了癌症的故事,很推薦大家去看。這次的長照、生死議題相關的電影很多部,大家都可以去關注這樣寫實、有挑戰性的故事,去反思自己生命的歷程。最後《無臉的歲月》是一部沉重的南韓片,描述照顧者的壓力與被照顧者的情感依賴,所產生的無解難題和衝突暴力,媒體上你常常可以看到類似的事件,這是很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IMG_763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7女性影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