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歌  

放映電影:《印度之歌
India Song

時間:20131015

地點:華山光點2F藝文廳

出席與談人:2006女性影展策展人黃翠華(以下簡稱黃)

 

黃:

2006年的時候,當時女性影展的策展概念是以「跨界」為主題,囊括各式各樣的藝術型態(例如攝影、文學等)加入新意,融合至電影中。其中,當年舉辦的瑪格麗特‧莒哈絲專題,選入很多她的電影作品。法國女作家莒哈絲在文學上極富盛名,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最富魅力與個性的女作家之一,其作品享譽國際且廣受歡迎。1914年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學教師。她四歲喪父,童年的苦難和母親的悲慘命運影響了她的一生。她的作品包攬小說、劇本和電影三種敘事方式,在法國乃至全世界都擁有廣泛的讀者。

《印度之歌》原本是莒哈絲在1972年寫的舞臺劇劇本,但這個劇本在1975年時是先以電影的形式呈現(自編自導),一直沒有在舞臺上演出。第一次在舞臺上演出已經是1993年,莒哈絲去世的前3年。想必各位觀眾第一次觀影的經驗可能跟我一樣,看得一頭霧水!因為畫面中太多聲音了,也沒辦法一時搞清楚電影中角色的設定和舞台指示。但經過反覆觀看及讀了原著劇本後,發現莒哈絲在影片中安排了許多有意義的細節,更可以瞭解電影中的概念和劇情。《印度之歌》用了與畫面無直接相關的多方聲音,成功塑造了影中女主角的極大魅力。我們可以發現除了戲中的男角色都為她著迷,就連觀眾也最注意她。

如果對莒哈絲的作品有深入研究,我們看到在她的小說裡面,像《副領事》、《恆河女子》等,裡面的女人好像都是同一個原型,都是安娜瑪莉,一個生活悲慘的女人。故事都差不多,而且發展的劇情都有關聯。如果有先前讀過她的作品,就可能可以注意到其他細節。在《印度之歌》劇情中有主線和虛線,包括從沒露面、只有聲音演出的女乞丐及駐大使館女夫人,這兩個主角遭遇類似、有著平行關係,但也因此產生極大對比。

這部戲不只是在談愛情,愛情像是生活的出口。我們可以看到戲中代表駐外優越的白人,在如此刻苦的時代下,對於生活的不痛不癢。這樣外在的生存條件下,對比內在心理的死沉、空洞和疲乏。其中,副領事因求愛遭拒的失戀,他的痛他可以不顧形象、撕心裂肺地叫喊大哭,這樣的外顯情緒反而是整齣戲中,最保有生命力的表現。其他的白人整天光鮮亮麗,同時行屍走肉,和外頭人民苦痛無關,也對愛也無任何作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之歌》很注重感官的呈現,會使用很多形容細膩地描述時地物也充滿「氣味」(例:痲瘋病人躲到樹裡的鮮花香味、混著火光閃爍的焚屍焦味…等),提供了非常實質的感官度,讓觀者的想像力更加具體,算是舞台劇劇本的一項長處。

對於莒哈絲,當年在2006年有選進很多她的作品,有很多都推到極限、非常實驗性。不過同時在影像上表達還是很有故事性。她的風格一開始呈現呢喃催眠,但最後往往微妙地可以帶領觀眾進入她精心營造的情境中。我們開始為各種角色投射情感,時而感到開心或難過。這種手法不會把事事都講得很直接,幾乎都由旁白隱晦暗喻。

 

(觀眾QA) 

Q:看完《印度之歌》就感受到這是一部非常富有文學性的作品,像是欣賞一部長篇詩歌一樣迷人。會不會覺得這樣的劇情搬上舞台劇會有更好的呈現?

黃:

裏頭的劇情內容,和電影比對起來,當然是舞台劇比較有發揮空間(原本就為舞台劇劇本而創作),但即便是拍成電影,也是在做莒哈絲自我的創作,所以富有她個人魅力的文學性。當年在法國,受到對電影特別熱愛的人們歡迎,原因在於她的作品擁有很多層次、很多點去敘述劇情,像拼圖一樣。外加豐厚的三度空間,時間設定上也是跳躍的,所以對觀眾算是很大的挑戰,也讓觀眾可以去拼湊、反覆思考劇情的內容,很有意思。建議可以再去看劇本,這樣就可以更了解作者要表達的東西。

IMG_0642  

Q:首先謝謝黃策展人在2006年時安排了莒哈絲的專題影人,那時非常熱愛、所有作品都看了!獨缺因為工作錯過的《印度之歌》,得知今年女性影展20周年經典回顧被選進片單中,真的非常高興,決定一定要排除萬難來看的。本身也複習過《印度之歌》劇本,想請問電影中大量運用「鏡子」的運鏡調整,是莒哈絲特別想要暗喻什麼嗎?

IMG_0646  

黃:

鏡子在當代劇場用過很多,它可以代表成是幻影、幻象的表現。有時在《印度之歌》我們先看到鏡子反射的幻影,一下又看到現實本尊,讓大家迷幻又真實。像是副領事終於和女夫人跳舞時,最後發現是鏡像。這樣的安排,我解讀成一切都是副領事的幻覺、傷心欲絕從來沒能高攀女夫人的一切。另外,電影中的文學象徵很高,這跟莒哈絲本來的拿手項有很大的關係。例如顏色的表現,電影大部分呈現黑白灰的低迷消沉感,女夫人禮服的紅就特別突顯慾望感,但那樣的暗紅血色又可以解釋成不新鮮,暗喻她一開始的死亡。在《印度之歌》莒哈絲做了很多類似的暗喻,有待觀者自行發掘想像。

arrow
arrow

    2017女性影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